当前位置: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

我院许清海、张生瑞团队在GPC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0

研究简介:

了解东亚夏季风(EASM)降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至关重要,因为它可能对华北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一个位于华北地区的高山湖泊的花粉记录,提供了过去约11860年EASM演变的详细图景,该记录具有约10年分辨率的定量降水重建。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和频谱分析,我们揭示了全新世期间EASM降水的百年至多十年尺度变化及其可能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期间年均降水量(MAP)变化显著,最大降水(520毫米)出现在9500-5020校准年前(cal. yr BP),比现在高出约20%。在百年尺度上,EASM降水表现出约500年、200年、130年和105年的周期。约500年周期的振幅在全新世期间变化显著,早期和晚期较高,中期较低,可能与北大西洋淡水注入引起的海洋环流变化有关。在多十年尺度上,EASM降水主要受70-90年周期主导,可能与太阳活动周期以及高低纬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有关。较弱(较强)的太阳活动,加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相位期间较强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以及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负相位,导致印度-西太平洋暖池(IWPWP)区域的海表面温度(SSTs)降低(升高),从而导致EASM环流减弱(增强),华北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增加)。我们的发现为区分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自然因素对EASM降水变化的贡献提供了重要启示。

研究结论:

§ 东亚夏季风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全新世期间华北地区东亚夏季风(EASM)降水的年均降水量(MAP)变化显著,最大降水(520毫米)出现在9500-5020校准年前(cal. yr BP),比现在高出约20%。早全新世(11860-9500 cal. yr BP)MAP为360-570毫米,多年平均值为460毫米;中全新世(9500-5020 cal. yr BP)增加到480-580毫米,多年平均值为520毫米;晚全新世(5020-1200 cal.yr BP)逐渐减少到400-550毫米,多年平均值为500毫米;1200 cal. yr BP之后,MAP急剧下降到330-470毫米,多年平均值为380毫米,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 百年尺度周期变化:EASM降水在百年尺度上表现出约500年、200年、130年和105年的周期。其中,约500年周期的振幅在全新世期间变化显著,早期和晚期较高,中期较低。该周期可能与北大西洋淡水注入引起的海洋环流变化有关。北大西洋深层水(NADW)的振荡与大西洋深层水通风的突然崩溃有关,这由冰川融水注入事件引起。融水增加会降低北大西洋表层海水的盐度和密度,进而触发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不稳定性,导致深层水形成、上升流和向北热量输送减少,间接影响EASM。

§ 多十年尺度周期变化:EASM降水主要受70-90年周期主导,在中全新世较强,早全新世和晚全新世较弱。太阳活动是EASM降水在多十年尺度变化的基本驱动力,与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密切相关。较弱(较强)的太阳活动,加上PDO暖相位期间较强的ENSO以及AMO的负相位,会导致IWPWP区域的海表面温度(SSTs)降低(升高),从而减少(增加)热带太平洋的东-西热量输送,导致EASM环流减弱(增强),进而使EASM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增加)。

§ 记录对比与一致性:牙子海湖的MAP重建记录与相邻的公海湖的花粉和重建降水记录、马营海湖的花粉记录以及马沟洞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相一致,均表明在中全新世EASM强度逐渐增强,流域降水增加,湖水水位升高。EASM降水的变化与赤道辐合带(ITCZ)的位置变化、高纬度冰盖的范围变化以及北半球夏季日照变化有关。早全新世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较高,但广泛的冰盖阻碍了ITCZ的北移,削弱了EASM环流,减少了季风区的降水;而中全新世北半球冰盖范围减小,ITCZ北移,EASM强度达到最大,导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降水最多,森林发育显著。

§ 论文链接:Wang, D., Xu, Q., Sun, Y., & Zhang, S. (2025).Centennial to multidecadal scales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45, 104692.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