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代表参加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
发布时间:2025-09-09 浏览次数:0次
2025年7月28日至8月11日,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题在陕西、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四省开展。本次实习由全国50余所高校200余名师生参与。实习路线涵盖陕西、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四省。本次联合实习以黄河“几字弯”典型区域为核心实习区,围绕黄土、黄沙、黄河三大核心地理要素,聚焦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培养地理学子从“要素认知”到“系统治理”的进阶思维。我院院长李仁杰教授(开幕式)、郭自晓副教授带领2022级本科生吴佳仪、华婧妤参加并圆满完成了本次实习任务。
本次联合实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由全国大学生地理学野外联合实践教学高校联盟、教育部全国地理学联合实习虚拟教研室、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以及山西师范大学等联合主办。通过对黄河流域典型区域的综合考察,实地探寻实习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格局、过程与相互作用机理,认知黄土高原—黄河沿线过渡带、多景观交织区及生态脆弱区的地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深化对区域人地关系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理解,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
陕西段实习(7月29日至8月1日):(a)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考察黄土剖面与古人类地理环境;(b)白鹿塬灞河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发育与土地利用;(c)泾渭分明景观,探究水沙关系与人文反馈机制;(d)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和博物馆,辨识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古气候指示;(e)延安新城,考察黄土高原城市空间扩展与地貌改造工程;(f)杨家岭革命旧址,分析传统窑洞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g)南泥湾,调研黄土高原生态农业与红色文化传承;(h)定边毛乌素沙地,学习治沙历程与沙产业模式。通过陕西段的实习,同学们深入理解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生态修复实践。
宁夏段实习(8月1日至8月3日):(a)盐池古长城,考察干旱环境下长城建造生态适应性;(b)白笈滩自然保护区,学习荒漠生态系统与防沙治沙技术体系;(c)闽宁镇,调研生态移民、脱贫攻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贺兰山,分析构造地貌、冰川遗迹及其生态屏障功能。宁夏段的实习增强了同学们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系统协调与生态屏障功能的认识。
内蒙古段实习(8月3日至8月7日):(a)乌兰布和沙漠,考察沙漠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b)三盛公水利枢纽,学习黄河治理水文化与灌区发展;(c)库布齐沙漠,分析沙漠治理与生态平衡;(d)包头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工业城市转型与生态规划;(e)召河草原,开展草原土壤剖面观察与退化生态系统调研;(f)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整体认知内蒙古自然区域分异与资源分布。内蒙古段的实习深化了同学们对沙漠—草原过渡带人地关系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解。
山西段实习(8月7日至8月11日):(a)右玉博物馆与杀虎口长城,学习右玉精神与生态修复实践;(b)牛心山,考察火山地质地貌与玄武岩特征;(c)汾河源头(芦芽山),了解流域治理与水质恢复;(d)天池湖泊群,分析高山湿地植被与水源补给;(e)马仑草原,观察亚高山草甸与冻土地貌;(f)贾家庄村,调研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g)汾酒产业园与紫林醋厂,理解地理环境对特色产业的影响。山西段的实习帮助同学们全面认识了能源大省在生态转型、文化传承与经济多元化发展中的地理实践。
本次为期15天的野外实习,师生们深入黄河“几字弯”典型区域,系统考察了自然与人文要素的交互机制,提升了地理实践与分析能力。本次联合野外实习深化了同学们对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治理的理解,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系统地理思维,坚定了同学们服务国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信念,为今后的专业发展与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